从燕山余脉到渤海之滨:遵化励志故事里的山海交响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11-05 01:53:11

遵化,从燕这座镶嵌在冀东平原北端的山余山海小城,一半是渤海燕山山脉的巍峨脊梁,一半是滨遵化渤海湾的温润水汽。在历史长河里,励志里它曾是故事清东陵的守陵之地,也因铁矿资源的交响开采成为工业重镇;如今,当转型的从燕阵痛与新生的希望交织,无数遵化人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励志传奇。山余山海这些故事,渤海藏着“倔强”的滨遵化基因,更映照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励志里模样——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名号,却用最朴素的故事坚持,把平凡的交响日子过成了滚烫的诗行。

“矿山伤疤”上的从燕绿色逆袭:李建民与他的“愚公移山”

清晨五点半,李建民揣着两个馒头爬上西矿村后的废弃矿坑。三十年前,这里是遵化最热闹的铁矿采场,黑黢黢的矿渣堆成小山,曾经的绿水青山被挖得千疮百孔。“那时的天,总带着层灰;河里的鱼,捞上来肚子都是黑的。”李建民蹲下身,用手指抠掉岩缝里的锈迹,“村里人指着山叹气,说‘这山快被掏空了’。”

从燕山余脉到渤海之滨:遵化励志故事里的山海交响

2013年,国家叫停非法采矿,西矿村成了“无矿可采”的空壳。38岁的李建民成了“下岗矿工”,揣着仅有的积蓄和妻子的眼泪,开始琢磨“给山‘疗伤’”。最初的尝试举步维艰:挖土机开进矿坑,却被坚硬的岩石卡住;村民们嘲笑他“瞎折腾”,“放着安稳日子不过,非要当‘愚公’?”

转机出现在2015年。遵化市推行“矿山修复+产业转型”计划,李建民带着图纸敲开了市林业局的门。他把废弃矿坑比作“大地的伤口”,提出“种核桃树+发展生态旅游”的方案。“我去外地考察,看到别的地方用土壤改良技术修复矿山,就把人家的专家请到村里。”五年过去,曾经的矿渣山变成了2000亩核桃林,山脚下的民宿里飘着柴火饭香,去年“五一”假期,一天就接待了300多名游客。

“最苦的时候,我睡在矿洞边搭的帐篷里,啃着冷馒头数矿渣。”李建民摩挲着核桃树的树皮,“但看着树苗抽出新芽,我就知道,这‘愚公移山’的故事,我们接着讲下去了。”如今,西矿村的核桃深加工产品卖到了北京,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三番,而那片“伤疤”,早已成了遵化生态转型的活教材。

皮影戏里的千年传承:张桂英与她的“老手艺新生命”

暮色刚落,遵化市文化馆的皮影戏班里便亮起了红灯。72岁的张桂英正坐在台前,手指翻飞着操纵杆,泛黄的驴皮影在白幕上跳跃,唱腔里混着唐山方言的韵味,“这出《白蛇传》,我演了五十年,每一句唱词都刻在心里。”

张桂英的皮影戏班,曾是清东陵守陵人的后代聚集的“秘密基地”。“小时候跟着爷爷学戏,驴皮影要先选料,上等的驴皮要在醋里泡足七七四十九天,才能透光透亮。”她拿起一个“小青蛇”的皮影,灯光下,蛇鳞的纹路依然清晰,“那时候村里谁家办喜事,都要请我们去唱三天三夜,皮影一上,连月亮都跟着安静。”

1980年代后,电视普及,年轻人外出打工,皮影戏渐渐成了“绝唱”。张桂英的戏班散了,她把皮影和戏服锁进木箱,“心里空落落的,就像少了根骨头。”2018年,市里启动“非遗活化”项目,张桂英抱着“再试试”的念头重新登台,却发现台下只有零星几个白发老人。

“我不能让老手艺断在我手里!”她带着戏班走进中小学,把皮影制作、操纵技巧编成课本剧;为了吸引年轻人,她在抖音开直播,把《三打白骨精》的经典桥段剪成短视频,意外收获了百万粉丝。“00后小姑娘说,‘奶奶,你的皮影比动画片还酷!’”张桂英笑得眼睛眯成缝,“现在我们班又有30多个学员,最小的才8岁,她说要让皮影‘跳’到国外去。”

深山里的“种子银行”:王磊与他的“田野追梦记”

凌晨三点,遵化市兴旺寨乡的试验田里,王磊蹲在田埂上,用手机APP记录着小麦的生长数据。这个35岁的年轻人,是村里最年轻的“科技新农人”,也是遵化市“太行山农业科技园区”的技术骨干。

“我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一辈子没离开过田埂。”王磊笑着说,“小时候看他在田里弯腰,我就想,能不能让种地变得‘聪明’一点?”2014年大学毕业后,他拒绝了城里企业的高薪工作,回到家乡成了“种子银行”的管理员。

所谓“种子银行”,是遵化市为保护传统作物而建的“基因库”。王磊每天的工作,就是翻检那些泛黄的种子袋,“这里有1950年代的‘蚂蚱腿’小麦,耐旱抗虫;还有‘红皮花生’,生吃比水果还甜。”但最初,没人相信这些“老种子”能产出效益。“村民们说我‘读了书忘本’,连我爸都骂我‘瞎折腾’。”

转机发生在2019年。王磊培育的“遵化软米”在有机大米品鉴会上拔得头筹,一斤能卖20元,是普通大米的三倍。更让他惊喜的是,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们也被吸引而来,成立了“田野实验室”,用物联网设备监测土壤、空气、水分数据,让“靠天吃饭”变成了“知天而作”。“去年,我们的‘种子银行’入选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,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,年轻人说要学的可多了!”王磊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,眼神亮得像星星。

尾声:每粒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

夕阳西下,李建民的核桃林被染成金红色,张桂英的皮影在幕布上“飞舞”,王磊的试验田里,小麦正在拔节。这些散落在遵化大地上的故事,像一颗颗种子,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。它们或许没有名人传记般的华丽,却有着普通人最本真的韧性——当命运给你一块礁石,你却能凿出一片港湾;当时代给你一道伤疤,你却能把它变成勋章。

在遵化,“励志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:是李建民用双手把矿渣山变成绿洲的倔强,是张桂英用指尖让千年皮影“活”过来的执着,是王磊用科技让土地“开口说话”的勇气。这片土地告诉我们:真正的励志,不在远方的星光,而在脚下的泥土里,在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掌心温度里,在普通人眼里那束永不熄灭的光里。

顶: 9769踩: 674